哈姆雷特阅读笔记 – 第五幕

参考书: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–Shakespeare’s Hamlet”by Leland Ryken

第五幕 第一场

哈姆雷特在海上经历了生死,返回故土,却在墓地与死亡更深刻的相遇。他虽还活着,却见识了死亡的威力,假如死亡夺去他的生命,他此时此刻就无需烦恼。然而死亡现在如影随形,告诉他人人终有一死,那是无法逃避的现实,无论怎样挣扎,都是在走向死亡。死亡消除了一切意义,即便复仇成功,在丹麦王室恢复正义的秩序,也只不过是暂时的安宁,无法挣脱死亡随时抛过来的黑色大网。

奥菲莉娅的死让他真的失控了,真的发狂了。死亡将堕落世界里唯一一点纯洁和美好吞噬,他很悲痛,很愤怒,如同耶稣面对死去的拉撒路时流下悲愤的泪水。然而哈姆雷特不是耶稣。

 

第五幕 第二场

对哈姆雷特来说,“是生还是死?”,这已经不再是问题了,因为“准备好才最重要。”哈姆雷特走到人生这个节点,他看待事物的角度已经彻底翻转。曾经的问题依然没有答案,但问题已经消散,正如鬼魂在黎明将至的时候仓皇退去。

怎样才算准备好?从哈姆雷特在这一场中的表现可以总结一二。首先,他以平静如纪录片旁白的方式,向亲近的朋友霍拉旭讲述了自己最近的经历。尽管他在海上经历了生死,知道到了国王要杀他这个不争的事实,但是在他的叙述里没有爆发的情感,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,没有怨天尤人的自怜,他用朴实的口吻准确回顾了事情的来龙去脉,清楚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想法,透过现象总结出更深层次的真相,也就是“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,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。”其次,他不再默认自己被亏欠,而是叩问自己的良心,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亏欠了别人。他把两个投靠国王的朋友送往英格兰受死,这并非他主动策划,而是对方意图作恶,谋求在先。哈姆雷特在这样的处境下,没有纠结如何将两个朋友的罪恶公之于众,用法律手段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,他放下自己的执着,顺着环境的变化想出应对之策并且果断行动,和之前的行事风格截然不同。在雷欧提斯的问题上,他没有回避,没有狡辩,而是主动承认自己冒犯了对方,亏欠了对方,需要向对方道歉,争取对方的原谅。他愿意走出自己的悲痛,站在雷欧提斯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悲痛,并且下决心与他和好。

上帝在始祖犯罪后问亚当“你在哪里?”,然后又问夏娃“你做的是什么事呢?”明确发生了什么,知道自己要承担什么,哈姆雷特终于在上帝的次序中走向完满的结局。

 

 

哈姆雷特阅读笔记 – 第四幕

参考书: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–Shakespeare’s Hamlet”by Leland Ryken

第四幕 第一场 第二场 第三场

无论是自以为高贵的哈姆雷特,还是自知罪恶深重的国王,都没有力量控制环境,也没有力量控制自己如何回应环境。只要想法在头脑中形成,尤其是邪恶的想法,那作恶的念头就会勾结内心的私欲在灵里怀胎,迫不及待地发动堕落的理性来筹划安排。

国王在第一场结尾处说:“我的灵魂里充满着混乱和惊愕。”他在第三场结尾处说:“我必须知道他已经不在人世,我脸上才会有笑容浮起。”谋杀兄弟的罪恶如同巨石,压在国王的灵魂上,在他的灵魂上反复碾压。这是他无法控制的处境,当良心敲打他的时候,他无处躲藏,只能抱头鼠窜。他没有一刻安宁,虽然他耳闻救赎的道路,却没有能力把自己交给救赎的主。他只能顺着自己邪恶的私欲,用另一个谋杀的行动来解救自己的灵魂脱离苦境。被混乱和惊愕掌控的灵魂只能螺旋向下,用更多的罪恶遮掩罪恶,如同悖逆的扫罗去找交鬼的妇人,一步一步远离上帝,一步一步接近地狱。

哈姆雷特也是如此,他在第三场和国王对话的过程中,极尽讽刺羞辱之能事,实际上是在用言语当做利剑,满足心里已经种下的报私仇的种子。尽管他在整个故事中是孤独的受害者,但他没有能力按照自己口中所说的理念去行事,他无法持守内心的纯粹和清洁。只要有机会,他就会不假思索地顺着血气和私欲去施行伤害,利剑和舌头都是他擅长运用的武器。只不过,以公义的名义虽然给他带来了快感,他脚下的方向却依然是堕落和毁灭。

人心筹划自己的道路,唯耶和华引领他的脚步。

 

第四幕 第四场

哈姆雷特的心智已经完全被复仇的行动控制,行动的动机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。复仇成为了他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,赋予他全部的人生意义。以往那些美好的理念,如今在复仇的使命面前,都变成了高谈阔论,是拦阻他去行动的障碍。哈姆雷特一直在寻找人生的意义,即便没有眼前这些变故,他也会四处寻找践行理念的机会,理念再美好也难以带来人心真正渴望的满足感,这满足感来自于行动。上天带领哈姆雷特,让他寻求人生意义的行动以复仇为主题。

哈姆雷特行动的力量日趋增强,不只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。别国的王子勇敢上战场为荣誉而战,这虽然刺激了他的自尊心,却不足以产生持久的动力。行动的动力源自分析现状,通盘衡量自己的优势劣势。哈姆雷特认为自己有理由,有决心,有力量,有方法,他已经迫不及待要去行动,虽然行动的动机更多是为报私仇。

 

第四幕 第五场

在哈姆雷特的世界里,女性都是软弱的,而这软弱源自于缺乏思考。无论是奥菲莉娅还是王后,平日都如同御花园里娇嫩的花朵,她们接受命令,接受安排,按照王宫的规矩和别人对她们的期待行事。如今命运的暴戾如同狂风暴雨席卷御花园,花朵只能纷纷凋零,唯有每日扎根在土地里汲取养分的树木能够继续存活。

面对命运的晦暗,选择对抗,即便是以恶对抗,也比直接放弃要更加高尚。

 

第四幕 第六场 第七场

国王和雷欧提斯在彼此试探。雷欧提斯在试探国王是否真的想杀掉侄子,国王在试探雷欧提斯是否真的想为父报仇。雷欧提斯心急如焚,于是率先发问,直奔主题,国王镇定地给出两个理由,似乎早已料到雷欧提斯会试探他的决心。这两个理由合乎逻辑,雷欧提斯立刻相信了。

反观国王,却没有在最初就表现出要和雷欧提斯结盟的意图,直到他亲眼看到哈姆雷特即将回国的那封信。死亡的恐惧让国王立时改变策略,既然借英格兰国王的手杀掉哈姆雷特的计谋落空,他决定借雷欧提斯的手再做尝试。国王老谋深算,深知煽动情绪并非稳妥之策。虽然雷欧提斯报仇的情绪如烈焰般燃烧,但国王知道这次行动必须筹划周详,成败在此一役,不能有半点闪失,否则必将招来杀身之祸。他要确定雷欧提斯不会受情绪驱动而鲁莽行事,他要确保雷欧提斯如机器人一般按照计划行动,完全听命于他,在每个细节上都受他掌控。

哈姆雷特阅读笔记 – 第三幕

参考书: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–Shakespeare’s Hamlet”by Leland Ryken

第三幕 第一场

在哈姆雷特说出“生存还是毁灭”的独白之前,国王那句悄悄的独白耐人寻味。国王听到波洛尼厄斯说,“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,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内心,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”,这番话让国王惊讶不已,因为它“太真实了!它在我的良心上抽了多么重的一鞭!涂脂抹粉的娼妇的脸,还不及掩藏在虚伪的言辞后面的我的行为更丑恶。难堪的重负啊!”哈姆雷特的苦恼来自正义不彰,邪恶当道。但他似乎不知道,良心并非高贵之人独有,邪恶之徒其实良心未泯,这是一团不受邪恶控制的火苗,无论好人歹人,都要承受它带来的鞭笞一般的灼痛,是在灵魂隐秘处无可言说的疼痛。由此可见,哈姆雷特对人性的了解,恐怕有失偏颇。他太高看自己匡扶正义的能力,却不知道人心的幽暗处也有微弱的灯火。生存还是毁灭,这的确是一个问题,但并非他能解决的问题,甚至不是他应该操心的问题。

那哈姆雷特究竟在纠结什么?生存还是毁灭,他的话里的确充溢着悲观之情,向往死亡能够带来解脱,然而这里的死亡是杀身体还是杀灵魂呢?我以为是杀灵魂,就是信念上的自杀,把自己以往信奉的美好的理念抛在一边,和世界为伍,和周围同流合污,让自己的灵魂腐朽,麻木,直至死亡。但如果坚守理念,就必然要付上代价,如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,他虽然对基督死后复活的教导耳熟能详,但他心里并不相信基督真的复活,那神秘之国许多人都去了,却没有人能回来告诉他所见所闻,包括基督,在哈姆雷特的信念中,只有抽象的理念,没有复活的基督,没有从战胜死亡而来的勇气和大能。这时奥菲莉娅来了,既然无法和积极的力量之源联结,他就只能运用破坏的力量,挥舞伤害的大棒,不幸的奥菲莉娅成为了他的目标。残忍赋予哈姆雷特一种真实感,让他觉得自己有力量去对抗。

 

第三幕 第二场

哈姆雷特可怜的地方在于,他周围没有信得过的人。他向往坦诚光明的人际关系,却不得不每天与虚伪和诡诈周旋。国王犯下谋杀和淫乱的罪,王后懦弱没有定见,群臣自欺欺人,甘愿与虎狼同谋。哈姆雷特在这样的环境下,独自一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。当环境顺遂的时候,他是高贵的王子哈姆雷特,而当环境曲折的时候,他控制不住自己,他发脾气,像一个任性的孩子。他策划用一场戏来试探国王,的确聪明,但并非完全是理智权衡后的结果,更多是借戏子之口发泄郁闷之情。

 

第三幕 第三场

在上帝看来,虽然国王和哈姆雷特行为上一个邪恶,一个高尚,可是在属灵的层面上,二人同样的骄傲,嘴上有神,心中却高举自己。国王跪下忏悔,以为凭着虚假的言语就可以蒙混过关,消除良心的重压,把罪恶的旧账一笔勾销。哈姆雷特决定不下杀手,因为他想用自己认可的方法把国王的灵魂送去地狱。这两人都以为自己可以左右灵魂的去向,上帝可被随意愚弄。然而上帝俯视全地,他如同观众一样也在看这一场戏,看见人心充满罪恶,一个义人也没有。

 

第三幕 第四场

哈姆雷特杀掉波洛尼厄斯,这是他第一次行动,此前他一直在筹划,在头脑中行动。然而这是一场误杀,和他的筹划无关,和他的试探无关。这个处境毫无征兆地被摆在他面前,他凭着心中复仇的怒气,迎接上天抛给他的谜题。他不假思索地就挥剑行动了。这是为第五幕的大结局预演吗?

哈姆雷特似乎相当镇定,果断地结束了波洛尼厄斯的生命,在发现误杀之后,他也没有惊慌失措,以同样的果断接受了波洛尼厄斯死于自己之手的事实。现实的发展和他的筹划南辕北辙,他想用自己的方法执行公义,却被上天引领到恰好相反的位置。他杀死了波洛尼厄斯,将被波洛尼厄斯之子追讨滥杀无辜的血债,正如他做为前任国王之子,准备追讨现任国王谋杀夺权的血债一样。

这一切发生的太突然,他的镇定或许源于惊愕,在这一连串事件发生后,他高速运转的理智猛然间停顿,意识到自己只是一块小小的零件,绝非那庞大复杂的机器本身。

哈姆雷特阅读笔记 – 第二幕

参考书: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–Shakespeare’s Hamlet”by Leland Ryken

第二幕 第一场和第二场

这一幕始于预备一场戏,终于预备一场戏。开始时,波洛尼厄斯吩咐仆人演戏,用谎言的诱饵打探真相。结束时,哈姆雷特吩咐戏班演戏,用情景再现的手段观察国王的反应,判断他是否良心有愧。而在这两段预备之间,哈姆雷特和周围的人已经在王宫这个大戏台上斗起了演技。唯有奥菲莉娅,是纯真无邪的。

按照奥菲莉娅的描述,哈姆雷特来找她时的神情,和哈姆雷特见到的国王鬼魂类似,都是惨白,落魄,惊恐。哈姆雷特似乎在尝试着扮演鬼魂,而他选择去寻找的人,是奥菲莉娅,正如先王唯一信任的是儿子哈姆雷特,哈姆雷特在这诡诈堕落的王宫中唯一信任的是奥菲莉娅。

第二场中,哈姆雷特和波洛尼厄斯的交谈,明显是在演戏。他深知波洛尼厄斯的为人,知道他喜爱卖弄学问、小题大做、自以为是,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用手上的书本和玄虚的空谈和他打太极。哈姆雷特中提到了奥菲莉娅,让波洛尼厄斯自以为猜中了谜底而沾沾自喜,但哈姆雷特和波洛尼厄斯交谈的主要目的,还是讽刺他甚至羞辱他,宣泄胸中的郁闷之气。

哈姆雷特在和两个旧日同窗的交谈时,其实非常冷静有策略。他先是和他们绕圈子刺探虚实,发现对方不会交底之后,他就改变策略,单刀直入,直接问两人是不是受了国王王后之命来观察他,监视他,二人见此行目的已被哈姆雷特看穿,也就不再兜圈子,坦诚了许多。

哈姆雷特和戏班的伶人一起念对白,而对白的内容恰是阴森恐怖的谋杀情节,这恐怕是哈姆雷特经过一番苦苦的构思之后,终于灵光乍现,借着环境出现的机会来收集证据,打消心里的疑虑。这段对白仿佛正是为哈姆雷特而写,情节上替他将现实和猜测串联起来,情感上为他提供了宣泄愤怒和绝望的管道,使他最后那段独白顺理成章。哈姆雷特在心里筹划已久,把叔父杀掉报杀父之仇对他来讲并没有吸引力,他要消除邪恶,匡扶正义,且是用他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。

 

哈姆雷特阅读笔记 – 第一幕

参考书: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–Shakespeare’s Hamlet”by Leland Ryken

 

第一幕 第一场

这一场的描写让人心生恐惧。阴森冷寂的城堡,呼啸肆虐的海风,午夜时分的寂静,一触即发的边陲战事,鬼影隐现的种种猜测,是这个戏剧世界带来的第一印象。暗潮汹涌、剧变将临,一想到这个世界,就会被未知的恐惧攫住。

霍拉旭初见鬼魂,觉得那不过是幻想,不用当真。所以他敢冲上前质问,甚至呵斥。

霍拉旭见到鬼魂之后,觉得这是不祥之兆,预示国中将由一番非常的变故,用理性的分析找理由。

霍拉旭再次强调这是不祥之兆,表明他已深信不疑。鬼魂不是幻想。而且它的出现意义非凡。

霍拉旭再次见到鬼魂,觉得它有形有体有意念,是黑暗中的恶灵。他要和鬼魂对话,继续靠用理性战胜恐惧。

马西勒斯也相信所见的鬼魂是恶灵,他要用行动将它消灭,靠血气战胜恐惧。鬼魂消失后,他表示敬畏鬼魂,认为人类和灵界交战,注定徒劳无功。

马西勒斯提到耶稣降生,唯有真神能够消灭魔鬼。耶稣和魔鬼势不两立。

霍拉旭也相信只有光明能够战胜邪恶,他认为光明存在于人类的美德。

 

第一幕 第二场

这一场的语言描写极为出色。国王和哈姆雷特各有一段长长的独白,将两人对当下处境的回应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国王条分缕析,强调理性,试图用道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,在群臣和国民中树立威信。哈姆雷特以排山倒海之势宣泄悲情,让感受肆意迸发,竭尽所能表达真实的自我。除了长篇独白,短小的对话也如短刀一般在文中穿梭,比如哈姆雷特听到父亲的鬼魂夜半现身之后,连珠炮般追问了好几个细节问题,将观众从情感波涛中带出来,重新回到神秘莫测的现实世界。

哈姆雷特活在理念之中,公义、正直、秩序和美善是他深信不疑的理念,他认为世界理应遵循这样的理念而运作,他以持守和维护这些理念为使命,他的人生意义构建于理念之上。他不愿意接受现实世界中理念坍塌的现实。他本想逃避,回到象牙塔继续整日和理念为伍,但形势逼人,他必须留在王宫,每天接受黑白颠倒带来的折磨。我很同情他。我很欣赏他真实地流露感情。他是发自真心地热爱那些理念,并且在生活中找到了具象的表达,比如他的父亲代表了英勇神武,他的母亲代表了温柔美善,如此纯粹的爱令我羡慕。

虽然这一场精彩的语言接连不断,如火星般迸射,但开场前的第一句话暗示当天的宫廷上重要人物悉数到场,但他们从头到尾鸦雀无声,他们的沉默暗示了宫廷已经完全被国王操控,没有人能约束他的权力,这沉默恰恰说明整个王国的堕落已经深入骨髓。

我也经历过失去亲人的悲痛,在这种场合下,旁人的回应和剧本中描写的非常相似,他们不会尝试去理解悲伤,而是用“人人终有一死,何必紧紧抓住不放”来回避悲伤,其实是否定悲伤。

我也发现身处的环境和自己的理念相悖。人的虚伪和善变给我带来巨大的冲击,我不愿意接受周遭的现实,我在心里咒诅那些被我贴上恶人标签的混蛋,罗列他们的罪状,我在生活中不会给他们好脸色,总是找机会揶揄他们,悖逆他们,紧紧抓住我看不惯的那些恶言和恶行。我在和一个看不见的对象抱怨,朝他发脾气,埋怨他为什么置之不理。他就是上帝。

 

第一幕 第三场

哈姆雷特的处境很孤独,周围的人只看到他王子的身份,并且从这个身份倒推他是个滥用身份的诡诈之徒。只有奥菲莉娅,听到哈姆雷特的心声,看到他灵魂的正直和高贵,她是哈姆雷特唯一的知心人,却被禁止与他往来。

哈姆雷特的处境很凶险,周围的人阴险狡诈,两面三刀,他们当面对王室毕恭毕敬,背后却多方论断,极尽恶意揣测。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真实的情感,一切人际交往都是利益的计算,要么稳妥防守,自己不吃亏,要么施展伎俩,自己占优势。

哈姆雷特身处一个男权的世界。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拥有绝对主权,女人只能听命,没有机会发展、阐述和验证自己的想法。而这是哈姆雷特的盲点,无论奥菲莉娅还是他的母亲,都受身不由己的困境所累,哈姆雷特对她们的态度和言行,虽然彰显了他自己的理念,却丝毫不见对人的宽容。

 

第一幕 第四场

哈姆雷特认为,有些人天生有个性缺陷,于己于人都苦恼万分,他们只能接受命运如此的安排,没有选择的余地,即便在他们身上,不乏其他美好的品性,但缺陷如此明显,不能接受,无法容忍,最终将这些人的声誉拖垮,使他们落入被排挤、被鄙视的悲惨境地。

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,哈姆雷特的观点有可取之处。人天生并非一张白纸,他们在个性上已经千差万别,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,上帝塑造的大手一早就在工作,在我们还在母腹里的时候,上帝作为我们的创造者,已经将独特的想法赋予每幅作品之中。但哈姆雷特的观点也有欠缺之处。在世人眼中,很少有可观中立的独特性,更多是基于自身经验和观点做出的道德判断,或好或坏,或优或劣,世人总是想迅速做出一个判断,然后死死抱住这个判断,作为下一步判断的依据。只有上帝,万物的创造者,昔在今在的永恒之主,能够立于时间和空间之外,清楚地知道他亲手赐予的独特性将会怎样曲曲折折,融入一副浩瀚的画卷。世人因为受到局限,只能根据所见所闻所听所感,也就是自己的经验,来做出一个二维平面的判断。跳出自己的局限看待人与事,必须来自属天的第三个维度的启示。

 

第一幕 第五场

哈姆雷特一直认为父亲就是美好理念的典范,在他身上集合了所有高贵的品性。但先王的鬼魂见到哈姆雷特之后,并没有立刻控诉兄弟的谋杀和妻子的背叛,而是将自己在炼狱忍受硫磺之火的苦境毫无保留地讲给儿子听。先王的鬼魂道出了人在属灵层面无可救药的真相,无论别人看你多么英勇高尚和纯洁,你的罪恶都逃不过神的眼目,你死后也逃不过真正公义之神的审判。

哈姆雷特虽然领受了任务,但这两个任务并不包含具体的指令,而是由很大的灵活性,需要哈姆雷特见机行事,自行判断。先王的鬼魂给哈姆雷特立下了行事的边界,一是动机光明磊落,不报私仇,而是匡扶正义。二是不能伤害母亲,而要让神来施行报应。

哈姆雷特的疑惑证实了国王是谋杀篡权的恶人,母亲落入淫乱的迷途。萦绕在他头上的阴影突然变成巨石累成的高墙矗立在他面前。他定然想要凭血气行事,或是伤害自己,麻木自己,毁灭自己,或是冲入宫廷内大开杀戒,血债血偿。但是先王的鬼魂给他的任务却是让他控制血气,三思而行,甚至是放手,交给上天来裁决。哈姆雷特的确面临巨大的危机,危险在于周围环伺虎狼之辈,机会在于他一直坚信的理念终于要经历现实的考验,成为生命的经验。